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几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文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入渗;土壤水文;水源涵养;主成分分析;白石砬子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影响因子: 1.969
年卷期: 2013 年 05 期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辽东山区森林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以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内的6种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双环试验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入渗能力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渗透总量均表现为下层低于上层,最大值是最小值的近3倍;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入渗能力差异较大,其中A层初渗率排列顺序为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农地>蒙古栎林>杂木林,B层初渗率排列顺序为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农地>杂木林>红松人工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蒙古栎林,A层稳渗率排列顺序为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B层稳渗率以杂木林最大,为3.8 mm min-1,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最小,仅为1.1 mm min-1,其他4种植被类型土壤稳渗率几乎无差异,A层平均入渗率排列顺序为红松人工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B层平均入渗率排列顺序为杂木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红松人工林>蒙古栎林>农地>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A层的渗透总量以红松阔叶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最大,蒙古栎林和农地相对较低,B层的渗透总量以杂木林最大,红松阔叶混交林最小;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等4个指标综合起来能够很好的表达土壤入渗能力,其主成分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90.662%;不同层次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均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土壤的稳渗率、平均入渗率、渗透总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初渗率与非毛管孔隙存在相关性,但不显著。与容重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分类号: S152.7
- 相关文献
[1]白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对策研究. 贾东权,王燕,张恒珍,刘焕德 . 2008
[2]草河口地区人工红松林自然生长及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 姚立海 . 2013
[3]日本发生的自然灾害与教训. 白寿发,李自刚 . 2004
[4]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杂粮产业. 岳增富 . 2007
[5]农业生产力与自然力. 于中涛,张燕之 . 2007
[6]威代尔葡萄连体自然冷冻栽培技术研究. 赵文东,孙凌俊,蔡明,战吉宬,孟凡荣,高圣华,马丽,郑继成,赵海亮 . 2014
[7]自然发酵对糙米煎饼理化性质的影响. 马涛,王勃 . 2012
[8]自然条件下耐寒月季资源的筛选. 庄得凤,马丹,李振涛,李晓丽,徐宁,程洪森,马策 . 2018
[9]试述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建设. 王嘉 . 2016
[10]西伯利亚杏杏核自然变异与类型划分. 李迎超,王利兵,尹杰,彭建东,邹全程 . 2013
[11]室内制种期柞蚕脓病自然感染的研究. 李广泽,王承忠 . 1964
[12]李种质资源白花和自然坐果率及分级标准. 郁香荷,孙猛,刘威生 . 2008
[13]舞毒蛾化蛹阶段自然控制作用初步调查. 吴海山,王建军,梁立明,王薇,栾庆书,云丽丽,王琴 . 2012
[14]近自然林业理论在辽东山区的应用探讨. 姚荣升 . 2015
[15]煎饼自然发酵糊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马涛,王勃 . 2012
[16]玉米子粒自然脱水速率的研究概述. 姜恩浩,李明,王靖 . 2009
[17]落叶果树自然休眠发展进程的界定. 赵文东,赵海亮,高东升 . 2008
[18]栗蚕自然交配与人工助产对产卵数量的影响. 戚俐,刘凤云 . 2008
[19]冰葡萄‘连体’自然冷冻更新修剪技术研究. 孙凌俊,赵文东,孟凡荣,高圣华,马丽,赵海亮,魏国增 . 2014
[20]地下自然通风窖贮藏寒露蜜桃的试验. 刘坤,李兴超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