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密互作对不同株型玉米形态、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期刊文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株型;氮素;种植密度;形态;光合性能;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影响因子: 2.027
年卷期: 2017 年 50 卷 19 期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阐明不同株型玉米在氮素和密度互作下获得高产的形态生理互利机理,进一步提升密植玉米综合生产力。【方法】2014—2015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为主区,氮素(N_1:0,N_2:90 kg N·hm~(-2)和N_3:180 kg N·hm~(-2))为裂区、密度(D_1:45 000株/hm2,D_2:60 000株/hm~2和D_3:75 000株/hm~2)为裂裂区,测定了植株形态、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等指标。【结果】施氮对节间长度、叶倾角、叶色值、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程度均高于密度调控,茎粗、光合速率和穗粒数对增密响应程度较高。与平展型玉米相比,紧凑型玉米茎粗随密度提高降幅较小,第1—3节间长度对增密响应迟钝,随施氮量增加显著缩短(P_(N2→N3)=0.004—0.028),第4—5节间长度对增密的负响应幅度(10.9%)均高于平展型玉米同节间长度对其的正响应幅度(3.3%)。施氮可降低紧凑型玉米棒三叶叶倾角2.9°±1.1°,增密后,其穗下叶叶倾角降幅较高。紧凑型玉米叶色值对施氮量的响应峰值(N_3)高于平展型玉米(N_2),增密对其光合速率的负效应相对较小,在N_3和D_3处理下,其叶色值和光合速率均高于平展型玉米。紧凑型玉米穗粒数与粒重受氮密调控影响比平展型玉米小,其收获指数较高,且在氮/密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_(N1→N3)=0.16,P_(D1→D3)=0.12),而平展型玉米在氮/密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_(N1→N3)=0.03,P_(D1-D3)<0.01)。紧凑型玉米和平展型玉米分别在N_3D_3和N_3D_1处理下获得较高产量,增密和施氮对其籽粒产量的贡献比分别是1﹕2.3和1﹕4.0。【结论】与平展型玉米相比,紧凑型玉米茎基部横/纵向生长对氮密协同提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施氮可降低紧凑型玉米棒三叶叶倾角,提高穗位叶光合性能。紧凑型玉米在高密高氮处理下较好的形态生理协调性保证了生育后期相对较高的物质转化效率,最终获得较高群体产量。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氮密互作对玉米辽单575产量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隋阳辉,王延波,徐亮,肖万欣,赵海岩,张洋,徐正进 . 2021
[2]氮密互作对滨海稻区不同品种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吕小红,王宇,马畅,付立东,任海,隋鑫,杜萌,李旭,张文忠,隋国民 . 2022
[3]苹果矮化栽培砧穗生理互作研究进展. 于年文,王宏 . 2008
[4]植物──病原细菌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赵廷昌, 王克,白金铠, 何礼远 . 1995
[5]基因型肥料互作下大豆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 闫春娟,宋书宏,孙旭刚,王文斌 . 2014
[6]水肥互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孙占祥,孙文涛 . 2005
[7]氮和钙交互作用对番茄氮素吸收的影响. 娄春荣,韩晓日,肖千明,孙文涛,邱卫文,付仲鑫 . 2004
[8]灰葡萄孢菌与蓝莓果实表皮互作的超微结构. 戴启东,李广旭,杨华,张广仁 . 2021
[9]木霉菌REMI变异株与不同宿主的专化性互作研究. 黄玉茜,梁春浩,韩梅,孙军德,陈捷 . 2007
[10]小球藻与褐潮原因种——抑食金球藻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毕相东,张兴华,宋伦,胡顺鑫,唐学玺,闫冉 . 2016
[11]高粱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Ⅱ雄性不育的应用. 卢庆善,卢峰,王艳秋,段有厚 . 2010
[12]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统计方法及在花生区试中的应用. 吴占鹏,孟林,金振,尤素丽,王海新,石锋 . 2006
[13]水肥互作对大豆生理特性、根瘤固氮及产量的影响. 闫春娟,王文斌,孙旭刚,张立军,王昌陵,曹永强,宋书宏,袁玉璐 . 2011
[14]神马花芽分化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关系初步研究. 杨迎东,苏君伟,屈连伟,王伟东,崔楠楠,郭升民 . 2006
[15]高粱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Ⅰ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反应. 卢庆善,邹剑秋,朱凯,张志鹏 . 2010
[16]DEP1与NRT1.1B基因的遗传互作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李旭,付立东,王宇,隋鑫,任海,吕小红,马畅,杜萌,毛艇 . 2021
[17]软枣猕猴桃LDOX基因结构特征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刘振盼,卢立媛,孙阳,张悦,李冬生,尤文忠 . 2021